第510章 回到本来的位置(8k大章)求月票 (第1/2页)
不论是怎样来回改,然后巧合一般的写成这样。
哪个作家一开始,就能把文章写的完美无瑕呢?
不都要经过来回的修改。
这些思路的转变,本身都需要作家的灵光一闪。
因而,哪怕《她》看似是陈麟风在大学期间,轻松的写出来的作品,但这丝毫不影响作品本身应有的地位。
李嗷一脸的平静,像是没一点不认为,自己刚才说了什么很夸张的话一样。
他的这番言论一出,全场皆惊。
“新千年最好么,是不是有点夸张了。”
“也还好吧,想想确实是没有哪本感觉能超过《她》的,里面有些对未来的推演,准的离谱。
现在还剩下一部分没有得到验证,要是都被验证了,那真的是一本神书。”
“你要说这个,确实,我开始就是冲着大家传言的‘推演’,去看的。
不过其实我感觉本身写的也好,就像之前严教授说的那样,细看之后,那氛围真是让人毛骨悚然。
有种很怪的气质。”
“从这一点上来说,《她》在文学性上,也挺特别的。”
“……”
台下的学生们小声的讨论。
台上毕竟还算是节目,不能也互相交头接耳。
看嘉宾们被震的一时说不出话,小撒缓起了场。
“李嗷先生,你觉得《她》能称得上新千年以来,文学最佳?”
“没错。”
“您不是之前还说,陈老师目前的高度还比较低,有待进步吗?”
“我确实是这么说,但《她》这本书不一样。”
李嗷笑了笑,“陈麟风和严教授俩人刚才不还在说么,《她》是在大学的时候,灵光一闪加机缘巧合的产物。
就像唐代诗人王勃写《滕王阁序》,同样是在很年轻的时候挥毫写就,你说他当时已经达到文学巅峰期了吗?
很明显,没有。
《滕王阁序》也是一时灵性激发的产物,但这不影响它能流传千古。”
台下的观众们议论纷纷。
越说越夸张,都把《滕王阁序》当例子了。
不过,从某种角度去想,好像确实也有点相似的地方。
台上,马芸嘴唇动了动,刚才他是有点被李嗷的这番大话给打断了思路。
但现在他立马反应过来。
自己是来干什么的?
蹭热度的呀!
这种给著名文学作品做评价,甚至盖棺定论的场合,他无论如何得插一手。
“我同意李先生的这个观点,《她》这本书,确实是2000年以来,文学作品中,数一数二的。”
“是数一,没有数二。”李嗷强调。
“对,数一。”
马芸不和他争辩。
“其实自从进入新千年之后,不论是国内,还是国外,全世界范围内,文学作品的质量,都在急剧下降。
《她》这部作品,就好像不是当代产物一样,更像是过去黄金年代的作家所写就的。”
在大言欺人这块,马芸向来不甘人后,也开始大夸特夸。
这位虽然在文学方面不值一提,但他如今是华夏首富啊。
说话也是有分量的。
随后,严佳岩也觉醒了似的,开始附和。
就连黄易也连连点头。
武侠作家怎么了,咱也是能说得上话的。
几个人兴奋极了。
将一部文学作品推上神作,对他们也是有好处的。
这里面严佳岩最懂,他当初就靠着写评金文章,获取了不菲的学界声望。
如今还能再薅一把小陈的羊毛,妙哉。
李嗷更是志得意满,就差叉腰了。
首倡人可是他李嗷!
台下的学子们也很兴奋。
自己这是在见证历史,没错吧。
对,就是这样。
陈麟风在一旁目瞪口呆的看着,这几位什么情况。
他本来只是闲着没事干,跟李嗷以及其他几位名人聊聊天,其实跟侃大山也没什么区别。
哪想到,现在聊的方向,跟他心中所想的,差到十万八千里去了。
台下第一排,文学院的院长沈晓明,直拍大腿。
他感觉自己之前邀请陈麟风,来担任荣誉教授,真是神来之笔。
如今一连几位文化名人,给《她》排座次、下定论,几乎要将其推上神座。
到时文(严肃)有《她》,武(通俗)有《诡秘之主》,都是位于顶端的作品。
想来要不了多久,陈麟风的文学地位,就要飙升了。
其实陈麟风这本《她》,这些年连年得奖,在学界的地位本就在一路高升。
关键拿的还都是国外的大奖,将过去好多国人没有拿到过的奖,都给收入囊中。
期间不知道创造了多少记录。
“这其实也是水到渠成,我之前不就有过预测么。”沈晓明心里美美的想着。
浑然忘了自己前些天的纠结样。
看着台上几个嘉宾一致同意的样子,他乐的笑出了声,
“我还真是有先见之明啊!”
讲座不可能一直持续,这个话题收住之后,小撒看时间差不多,就宣布先中场休息十五分钟。
学生们的兴奋劲还没散去,在台下彻底放开了讨论,根本没几个人舍得去上厕所。
台上,马芸把话筒放远,拱手向陈麟风贺喜,“陈老师恭喜啊,二十一世界文学作品第一,实至名归。”
陈麟风苦笑,“几位真是太抬举我了,刚才我简直是哑口无言,不知道说什么好了。”
“哎~年轻人就该当仁不让,”李嗷道,“你既然做出了成绩,就该自信一点,就像我一样。”
陈麟风腹诽道,您这一套我可学不来,明摆着就是不要脸。
这时严佳岩插进来问道,“陈老师,《她》这部作品我确实喜欢的紧,不知道能否允许我,针对您的作品,写一些评述性质的文章呢?”
这是文学界的惯常套路了。
只要哪本书比较火,那么写作品相关的解析文章,也会收获关注度。
就跟前些年评金庸武侠,再早一些,评鲁迅文学的那些文章一样。
《她》是这些年来,少有的在大众层面也很有知名度的作品。
因而如果写相关的评析文章,很可能不仅有学界认可,说不定还有大众声望。
陈麟风明白这一点。
但这是互惠互利的事,一部作品想要有比较高的文学地位,周边一系列评论和赏析文章,也是不可或缺的。
他果断答应下来,“麻烦严教授了。”
“不麻烦,不麻烦。”严佳岩笑呵呵的,显得心情极好。
他打算不止写评论文章,或许也可以把《她》这部书,加入到自己所著的《华夏现代文学史》当中去。
正好可以更新版本。
黄易在一旁看的羡慕,他的虽然也有书评,但却没有燕大教授这种重量级的人物给他写书评。
这格调瞬间就不一样了。
休息时间不长,很快就结束了。
下半场,相对来说,就没有上半场那么有节目效果了。
不过这也是相对的,其实就观感上来说,下半场可能还更有意思一点。
他们几人谈到了两岸的问题,李嗷身为湾岛人,谈这个话题,也算是应有之义。
李嗷还是他一贯的观点,支持统一。
大家有共同观点,那就比较好谈了。
只是说到湾岛目前的情况,陈麟风对岛上的舆论氛围不太看好。
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,双方的情绪对立说不定会越来越严重,甚至有一天和平之路走不下去也说不定。”
“这是你的预测吗?”李嗷好奇的问道。
“对,”陈麟风郑重的点点头,“我觉得可能性很大。”
他这个穿越者总是想当吹哨人,但又总是没什么用。
因为大势是改变不了的,这个大势从2000年左右,湾岛教育调整,就已经逐步确定下来了。
李嗷想想如今岛内年轻人的情绪,叹了口气,觉得对方说的确实是有可能的。
除此之外,关于言论自由、教育、新闻自由、社会改革等多个问题,他们都展开了讨论。
有些话题,陈麟风怀疑,可能都过不了审,到时候估计会被央视给剪掉。
这回上面也算吸取了莫岩领诺奖时的教训,对v站、新浪等互联网媒体的视频内容,也会有审核。
就是怕他们天不怕地不怕的,什么话都敢说。
陈麟风不在意这个,反正他已经键政了个爽。
对谈的讲座结束后,就是大学生的提问环节。
同学们最感兴趣的,果然还是陈麟风。
这种场合下,连马芸都要相形见绌。
“陈老师,能问一下,你对我们国家未来的看法吗?”
大学生,尤其是燕大的大学生,还是很有国家主人翁精神的,他们第一个关心的就是这个问题。
由于《她》在预测上独树一帜的准确性,他们比较相信陈麟风的判断。
“伟大复兴一定会实现,华夏会回到他几千年来,一直所待着的,原本的位置。”
陈麟风回答完,看到底下有些混乱,像是不太认可的样子。
“怎么,不相信?”
“是不太敢相信,”那个问问题的学生说道,“现在我们的科技水平,和西方应该还有很大差距吧?
我在逼乎上看到过一个问题,就是问华国和漂亮国现在还有多少差距,很多人都回答说,至少二十年,甚至还有说五十年的。”
陈麟风笑了笑,还真是相当具有时代性的观点。
放在十来年后,等六代机出来了,总不能还说华夏的科技实力,比太平洋对岸低10年吧。
“这种实力的判断,很多人的观点往往是比较滞后的。
我记得天涯论坛曾经在2005年的时候,有讨论过一个问题,就是霓虹和华夏的真实差距,大家还记得这个事吗?”
这事还是比较出名的,不少同学面露恍然之色。
陈麟风给那些不知道的人解释道,“当时贴主【联合光子】觉得华夏的实力差的太多了,认为根本看不到自己国家的出路。
然后有个叫雪亮军刀的人,就发了个回应的帖子,标题就叫做《驳联合光子的中国和日本的真实差距》。”
“这篇帖子里,预测华夏会在30年后,GDP超越霓虹,然后被一大群网友痛批,认为他是在痴心妄想。”
“结果现在呢?”陈麟风摊开手,“仅仅6年后,这个目标就实现了。”
他反问问问题的学生,“当时的人们,为什么会夸大实力差距到那种程度,将6年的差距,拉大到30年都仍觉不够,认为30年赶上,都是在做梦?”
手持话筒的学生不知所措,一时间想不到该怎么回应。
陈麟风没有继续追问,只是看向在场的全体人,说道,
“彼时彼刻,恰如此时此刻。
我不敢说华夏和艾美丽肯的差距,已经只剩6年。
毕竟全世界的GDP以美元计价,对方一放水,就是海量的GDP增长。
但我相信,10年后,大家会对真实的实力差距心中有数,不会再像如今一样,茫茫然觉得回归正轨,只是一句口号。”
这个话题结束,话筒交到了另一个举手的同学手里。
但陈麟风之前的陈述,已经完全的引起在场所有人的兴趣。
大家嘴上都说着,华夏还差的远。
但听到有重量级的人物,颇具合理性的告诉大家,说华夏已经很强,不远的未来,还会更强。
尽管心里拒绝这个观点,但又隐隐的想继续听下去,想要被说服。
新提问的同学,仍是问着类似的话题。
“陈老师,我听你刚才一直用‘华夏回到自己原来的位置’,此言何解?”
陈麟风脱口而出,“顾名思义,华夏不是在崛起,只是复兴。
数千年来,世界文明的这个牌桌上,一直有华夏的身影,而且是最重要的那位玩家,我们一直是规则的制定者。
华夏就只缺席了过去那两百年,真正说来,这两百年,才是历史的极少数现象。
如今,该是她回到牌桌的时候了。”
这种观点,在后世早已经被说烂了,都快被当做毒鸡汤了。
但放在如今,却是振聋发聩。
极少有人用这种观点,来看待华夏的崛起。
是啊,复兴而不是崛起,牌桌上我们一直都在,那里本该有属于我们的位置。
哪怕再悲观的人,听到陈麟风这样的人,说出这样的观点,也会忍不住振奋一二。
况且,台下的都是大学生,正是最容易热血沸腾的年级。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