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新剧情 (第2/2页)
宰相联合枢密院,舍人院伪造了圣旨和调兵的勘合,所以他们不用正面和禁军对战即可以进入宫城,普通禁军没有得到命令,不能擅自行动。
附:禁军职责是守护皇城,对方都打上门来了,明摆着就是造反,还不能擅自行动?
参考庆历八年正月,侍卫官颜秀叛乱,几个卫士一路从皇城外围杀至仁宗寝宫,畅行无阻,各门值守的禁军没有主动合围,而是守在原地,直到内宫当中宦官杨怀敏在皇后指挥下,才平定叛乱。
不讨论阴谋论的情况下,可以一定程度上认为禁军各有自己的职责,没有明确的命令情况下,不能主动离开自己的值守地。
问题八:圣旨这么好伪造的吗?
答案如上,北伐的特殊性使得流程发生了简化,被有心人钻了空子。
问题九:宋代官僚对君主高度服从,皇权至高无上/文臣哪来的底气发动兵变。
同样是仁宗朝,有几个例子。
景佑二年,仁宗有意将被废的皇后郭氏迎回,随后郭氏突然暴死。
庆历八年,官颜秀叛乱,逼近仁宗寝宫,事后没有任何高级大臣,宫妃因此担责,不了了之。
至和三年,仁宗冲出寝殿,对周围人大呼‘皇后与张茂则谋大逆’,宰相文彦博以皇帝病重神智不清为由,将仁宗送回寝殿,不了了之。
以上大多数都在正文里穿插的有,有人提问,就再拎出来说一下。
还有一些其他的问题,比如:文官谋反简直招笑/胡编乱造强行收尾/风格大变ai写的/整烂活怪不得成绩这么差这些纯发泄情绪的问题,就不多赘述了。
以上是一些剧情方面的解释,最后说一下人物设计方面的想法。
赵祯这个角色,从一开始,底色就是两个字,傲和疯。
其中,傲来自于他穿越者的身份,简单的一句话就是,平等的瞧不起任何一个大怂的文臣。
不管他表现的多么谦和儒雅,用了多少阴谋诡计。本质上来说,整本书中,他唯一认可和尊重的对手,就只有刘娥。
其他的所有人,赵祯都并不真正放在眼中,他认为这些人无能,愚蠢且狂妄。
由于他的傲,使得他在行事手段上疯,所有的规矩枷锁,他都不在乎,并且蔑视,他所有的改革都是激进且自信的。
从钱庄到舍人院,再到最后解决叛乱,仔细梳理赵祯解决问题的手段,始终是将规矩踩在脚底的,被所有人视作疯狂到无法理解的方式。
在面对反对自己的大臣时,赵祯的态度始终只有一个,即你可以说,但我不听,你要是反抗阻碍我,那你就噶。
这种疯狂,在中前期的大多数时候,因为自身的权力威望不够大,所以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压制和收束,而在最后时刻,获得了一次性的集中的爆发。
就此而言,人物整体的本质底色,从头到尾都是没有发生变化的。
当然,设定是一回事,表达是一回事,我很少发单章解释剧情问题,是因为在我看来,作品的表达已经足够,需要另外补充解释的情况,说明作者的水平不够,无法在故事中表达完整,才需要另外打补丁。
最后再次说明,这些都是作者的个人想法和考虑。
作者只是一个扑街的小写手,无论是从剧情,人物设计上,还是最终呈现文字表达和细节上,都有很大的欠缺和不足,这段剧情可能的确突兀了一点,铺垫的不够,如果大伙实在不认可或者有其他意见,还请理性讨论,尽量轻喷。
能够看到这里,说明大家对本书是爱之深责之切,所以,要是实在让大伙看的不开心的话,也向各位表达歉意。
希望大家开心。
以上。
晚安!